“從1993年開始到海外勘探開發油氣資源,到2009年海外石油資源作業產量實現年產6300萬噸,中石油花了16年時間。在國內,如果從1949年開始算起,經歷了發現大慶油田的高速增長,中石油年作業產量達到6000萬噸,用了整整25年。”中國石油集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邱中建表示,中石油在海外獲得石油資源的能力不比在國內弱。 作為中國油氣企業“走出去”的翹楚,中石油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引人關注。邱中建認為,中石油在海外市場所取得的成績,首先得益于其作為國家綜合性石油公司在開拓國際市場上的優勢;其次是中石油有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而且人工成本比較低,這就使得中石油比國外的石油公司開采更具優勢;三是由于國內地質條件復雜,積累了很強的技術儲備。 “但國內石油企業‘走出去’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邱中建表示,比如對一些國際規則特別是對當地的政治人文環境不夠熟悉;與一些國際大公司相比,國內石油企業的資金實力和企業規模還比較弱,國際化人才相對不足等。 “因此,近年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了與國外公司合作的方式。這不僅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同時也會大大降低我們在海外市場的風險。”邱中建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原高級副總裁曹湘洪表示,減少海外風險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尋找合作伙伴。他說:“國際上一些大公司,在不同市場的運作方面具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如果能夠跟他們聯合起來,政治風險、技術風險和經濟風險都會相對較小。” 在邱中建看來,隨著國內石油企業“走出去”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話語權的不斷增大,一些國外公司對中國企業比較認可,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通過與國外石油公司的技術合作參與到海外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甚至通過股權收購等資產層面的深度合作獲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