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農業】困境中溫州中小企業如何自救 唯專注實業,奮斗!
 解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一句古詩道出了目前眾多中小企業主的徘徊心情。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急劇上升等,以及人民幣升值、國家銀根緊縮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如何進行自救?在這場危機中,一些中小企業給出了答案:唯專注實業,奮斗!
 “去年,是溫州中小企業最困難的一年。”回顧剛剛過去的2011年,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直言不諱,近年來,中小企業已進入生產要素高成本時期,甚至“賠本賺吆喝”。如此一來,有些“心活”的企業,就將手中的民間資本抽離實業,投入“炒錢”游戲中。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民間資本逃離實業,對脆弱的中小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不過再冷的冬天也會有暖意。一組數據讓如履薄冰的中小企業帶去了不少信心:2011年前11個月,我市外貿進出口總值196.19億美元,同比增長27.53%,外貿總額已超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165.46億美元,同比增長25.96%。
 在這危機之年,是什么原因讓外貿出口逆流而上?有業內人士給出了答案,在一部分中小企業拼著老本“四處征戰”的時候,也有那么一批企業家兢兢業業,一心一意守著自己的實業,開足馬力忙于生產。
 唯有回歸實業,奮力發展實業,才是破解中小企業“生死劫”的最好出路。
 精管理:
 小企業駛入“快車道”
 生產線上的機器“隆隆”聲不絕于耳,一個個下線的成品被送往倉庫……在浙江歐拉姆閥門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繁忙的生產場景。“2011年以來一直都忙,特別是年底這段時間,為了趕訂單,更是忙上加忙。”董事長金志遠語氣中透著一份欣喜。
 據介紹,成立于2005年的歐拉姆,每年利潤都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目前,企業的月均產量從8000臺增加至1萬多臺,年產值達到了1200多萬元,利潤更是從8%提升至13%,這使它在近千家同行企業中脫穎而出。
 “我的秘訣很簡單,就是堅守這份實業。”金志遠告訴記者,他把每一分錢都投入到企業中,從不涉足賺“快錢”領域。他說,做企業就像開車,而實業就是底盤,只有底盤重了,車才能開得穩、開得安全。
 為了給“底盤”加重,金志遠在企業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模式:重新布局辦公和生產場所,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據訂單調整庫存,并用節省的資金更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另外,在人員配置上,也進行了精簡……通過一系列的精細化管理,公司在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生產效率和企業利潤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正是有這一份堅守實業的決心,金志遠帶領他的企業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重科研:
 小產品占了大市場
 “現今,雖然我們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不佳,利潤空間年年壓縮,但實業是我們的根,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溫州星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時升說,中小企業本身就比較弱小,加上國家政策還不能完全覆蓋到,常常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他說,就因為這樣,經營者更應該把心放在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實業上來,而不是“三心二意”,否則就有可能走上“不歸路”。
 “我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產品銷售。”陳時升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就只做警用器材,沒有“分心”去做其他副業。而且,他也從不向民間借錢,如果暫時遇到資金緊缺的情況,他就會拿著供貨合同從銀行輕松貸到款。經過多年的努力,產品銷量每年都保持穩增長,企業的年產值已經達到了3億元。
 賺了錢,就要舍得投入。“我們做的警用器材,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國外對產品的標準,更加苛刻。”對此,他們在產品科研方面下足了本錢,每年都有500萬元左右的資金投入科技研發中,而且還專門斥資4000萬元建立了一個研發中心,主要用于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
 在這高成本年代,只有把產品做精做優,提高其附加值,并樹立品牌,才能讓企業發展壯大。星際控股正是這樣,從做報警箱開始,逐步升級到警燈、霧燈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不僅占領了國內市場“半壁江山”,更是走出國門,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陳時升嘗到了越來越多由科研成果帶來的甜頭。“今年的民間借貸危機,對我來說沒有產生任何影響。”他說,接下來,星際將會逐步淘汰低端產品,并加快步伐轉攻高端產品,以此來擴大國際貿易競爭面和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謀聯合:
 “好漢”也需眾人幫
 如今,成本過高、資金短缺、稅賦過多是壓在中小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這就導致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變得緩慢和艱辛。在這個微利時代,中小企業行業之間走向聯合,通過“抱團”來應對危機和競爭,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些小企業雖然都在努力地發展實業,但畢竟他們還處于“少年時代”,抗風險能力較弱。不少小企業主意識到:單靠一己之力很難抵御“寒流”。于是,抱團取暖成了他們謀求生存空間的一個“救生圈”。
 在永嘉,教玩具行業就率先走上了聯合之路。據浙江中教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戚光中介紹,教玩具行業有選擇性地聚集一批專心做實業的企業,組成了“聯盟軍”,進行自我拯救。
 “我們都想把企業辦好,但對我們來說,在應對風險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一家的力量還是太單薄。”戚光中說,“聯盟”形成后,不僅能遏制行業中的惡性競爭,還能在資源、信息等方面進行整合和互通有無,并可從銀行那最大限度地貸到資金。
 此次聯合最大的成果就是設立了互助資金。抱團的11家企業每家都出資100萬,只要哪家企業暫時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互助金就會幫解燃眉之急。
 “去年,我又建了一個占地20來畝的廠房,現在,還有了"聯盟軍"的支援,這更讓我堅定了發展實業的決心。”戚光中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根據他的計劃,企業年產值達到1億元成為了下一個奮斗目標。同時,將這11家企業緊緊團結在一起,在條件成熟后,組建成一個集團,以此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解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一句古詩道出了目前眾多中小企業主的徘徊心情。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急劇上升等,以及人民幣升值、國家銀根緊縮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如何進行自救?在這場危機中,一些中小企業給出了答案:唯專注實業,奮斗!
 “去年,是溫州中小企業最困難的一年。”回顧剛剛過去的2011年,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直言不諱,近年來,中小企業已進入生產要素高成本時期,甚至“賠本賺吆喝”。如此一來,有些“心活”的企業,就將手中的民間資本抽離實業,投入“炒錢”游戲中。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民間資本逃離實業,對脆弱的中小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不過再冷的冬天也會有暖意。一組數據讓如履薄冰的中小企業帶去了不少信心:2011年前11個月,我市外貿進出口總值196.19億美元,同比增長27.53%,外貿總額已超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165.46億美元,同比增長25.96%。
 在這危機之年,是什么原因讓外貿出口逆流而上?有業內人士給出了答案,在一部分中小企業拼著老本“四處征戰”的時候,也有那么一批企業家兢兢業業,一心一意守著自己的實業,開足馬力忙于生產。
 唯有回歸實業,奮力發展實業,才是破解中小企業“生死劫”的最好出路。
 精管理:
 小企業駛入“快車道”
 生產線上的機器“隆隆”聲不絕于耳,一個個下線的成品被送往倉庫……在浙江歐拉姆閥門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繁忙的生產場景。“2011年以來一直都忙,特別是年底這段時間,為了趕訂單,更是忙上加忙。”董事長金志遠語氣中透著一份欣喜。
 據介紹,成立于2005年的歐拉姆,每年利潤都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目前,企業的月均產量從8000臺增加至1萬多臺,年產值達到了1200多萬元,利潤更是從8%提升至13%,這使它在近千家同行企業中脫穎而出。
 “我的秘訣很簡單,就是堅守這份實業。”金志遠告訴記者,他把每一分錢都投入到企業中,從不涉足賺“快錢”領域。他說,做企業就像開車,而實業就是底盤,只有底盤重了,車才能開得穩、開得安全。
 為了給“底盤”加重,金志遠在企業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模式:重新布局辦公和生產場所,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據訂單調整庫存,并用節省的資金更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另外,在人員配置上,也進行了精簡……通過一系列的精細化管理,公司在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生產效率和企業利潤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正是有這一份堅守實業的決心,金志遠帶領他的企業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重科研:
 小產品占了大市場
 “現今,雖然我們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不佳,利潤空間年年壓縮,但實業是我們的根,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溫州星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時升說,中小企業本身就比較弱小,加上國家政策還不能完全覆蓋到,常常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他說,就因為這樣,經營者更應該把心放在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實業上來,而不是“三心二意”,否則就有可能走上“不歸路”。
 “我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產品銷售。”陳時升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就只做警用器材,沒有“分心”去做其他副業。而且,他也從不向民間借錢,如果暫時遇到資金緊缺的情況,他就會拿著供貨合同從銀行輕松貸到款。經過多年的努力,產品銷量每年都保持穩增長,企業的年產值已經達到了3億元。
 賺了錢,就要舍得投入。“我們做的警用器材,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國外對產品的標準,更加苛刻。”對此,他們在產品科研方面下足了本錢,每年都有500萬元左右的資金投入科技研發中,而且還專門斥資4000萬元建立了一個研發中心,主要用于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
 在這高成本年代,只有把產品做精做優,提高其附加值,并樹立品牌,才能讓企業發展壯大。星際控股正是這樣,從做報警箱開始,逐步升級到警燈、霧燈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不僅占領了國內市場“半壁江山”,更是走出國門,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陳時升嘗到了越來越多由科研成果帶來的甜頭。“今年的民間借貸危機,對我來說沒有產生任何影響。”他說,接下來,星際將會逐步淘汰低端產品,并加快步伐轉攻高端產品,以此來擴大國際貿易競爭面和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謀聯合:
 “好漢”也需眾人幫
 如今,成本過高、資金短缺、稅賦過多是壓在中小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這就導致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變得緩慢和艱辛。在這個微利時代,中小企業行業之間走向聯合,通過“抱團”來應對危機和競爭,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些小企業雖然都在努力地發展實業,但畢竟他們還處于“少年時代”,抗風險能力較弱。不少小企業主意識到:單靠一己之力很難抵御“寒流”。于是,抱團取暖成了他們謀求生存空間的一個“救生圈”。
 在永嘉,教玩具行業就率先走上了聯合之路。據浙江中教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戚光中介紹,教玩具行業有選擇性地聚集一批專心做實業的企業,組成了“聯盟軍”,進行自我拯救。
 “我們都想把企業辦好,但對我們來說,在應對風險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一家的力量還是太單薄。”戚光中說,“聯盟”形成后,不僅能遏制行業中的惡性競爭,還能在資源、信息等方面進行整合和互通有無,并可從銀行那最大限度地貸到資金。
 此次聯合最大的成果就是設立了互助資金。抱團的11家企業每家都出資100萬,只要哪家企業暫時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互助金就會幫解燃眉之急。
 “去年,我又建了一個占地20來畝的廠房,現在,還有了"聯盟軍"的支援,這更讓我堅定了發展實業的決心。”戚光中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根據他的計劃,企業年產值達到1億元成為了下一個奮斗目標。同時,將這11家企業緊緊團結在一起,在條件成熟后,組建成一個集團,以此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