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將光伏產業和設施農業有機結合,近日在鹽池縣建成10座分別占地0.6畝,光伏容量達到30千瓦的溫棚。該溫棚室內種植蔬菜,屋頂光伏發電,這種新模式進一步優化了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合理規劃功能分區,為土地資源綜合有效利用探尋了新的途徑。據悉,寧夏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造1000座這樣的節地光伏溫棚。
隨著光伏、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在寧夏的蓬勃發展,項目占用土地面積大、單位土地效益低的矛盾日益顯現。為緩解土地資源供應帶來巨大壓力,寧夏國土資源廳提出將光伏發電與設施農業有效結合起來,適時啟動了光伏溫室科研項目。
鹽池縣高沙窩光伏溫室每年可發電約3.7萬千瓦時,可實現售電收入4.3萬元。經過半年多的播種、生長、收獲、續種等環節的試驗,各類作物整體長勢良好,品質優良,收成可喜。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收集的各項客觀、真實的數據,為農作物的選育、種植、續種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增加農民收入,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發揮了光伏產業的帶動力,對調整寧夏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