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多的創新探索和實踐,目前成都已經基本建立一種以經濟補償和契約式管理相互結合的新機制——耕地保護基金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強化了“保土、護土”的意識,另一方面,也基本解決了農民養老問題。
記者從國土部內部獲悉,今年國土部將在總結成都建設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經驗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新設一批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2008年1月,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耕地保護基金制度,創新了耕地保護機制。同年10月,成都實行的“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寫入《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得到了來自中央的肯定。
據國土部內部人士介紹,經過三年多的創新探索和實踐,目前成都已經基本建立一種以經濟補償和契約式管理相互結合的新機制——耕地保護基金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強化了“保土、護土”的意識,另一方面,也基本解決了農民養老問題。
具體來講,“保土、護土”的意識從根本上調動起了廣大群眾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也給地方政府違法違規批準占地、用地帶上了“緊箍咒”,迫使各級地方政府走一條集約節約用地的發展道路;同時耕地保護基金也使成都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前述國土部人士介紹稱,現在成都市每年按照每畝一年基本農田400元、一般耕地300元的標準核發耕保基金補貼,預計資金總量26億元,涉及農戶176萬余人,平均每戶家庭每年可獲得1477元耕地保護基金,這部分基金主要用于為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的農戶購買社保。通過耕保基金制度的全面推行,在成都的農村地區已形成了“耕地保護好,政府助養老”的氛圍。
前述國土部人士表示,今年國土資源管理改革最重要的任務是組織開展各類改革探索和試點經驗的總結、提煉和規范工作,今年國土部將在總結成都建設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經驗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整個推廣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